第二百七十七章 同行的模仿(1/2)
会议结束后,江桃特意留下了那几户退出的村民。其中就有上次闹过不愉快的刘婶。
“刘婶,”江桃诚恳地说,“我知道您家种花椒多年,经验丰富。如果改变种植方法,一定能产出特级货。”
刘婶撇撇嘴:“哪有那么多讲究……祖祖辈辈都这么种的。”
“现在不一样了。”江桃拿出几本小册子,“这是我从沪市带来的最新种植技术资料,还有几个改良品种的样品。您试试看?”
刘婶将信将疑地接过资料,翻了几页,眼神渐渐专注起来:“这……这样真能提高产量?”
“不仅能提高产量,品质也会更好。”江桃趁热打铁,“我可以预付订金,您只管大胆尝试。”
最终,刘婶和其他几户也重新加入了合作。当天下午,江桃在张德海和父亲的陪同下,挨家挨户检查花椒和辣椒的储存条件,提出改进建议。
晚上,江家堂屋里灯火通明。江桃、父母和张德海围坐在桌前,总结着一天的工作。
“短期问题是解决了,”江桃翻着笔记本,“但长远看,我们得建立更完善的体系。我有个想法——创立我们自己的品牌。”
“品牌?”张德海疑惑地问,“啥意思?”
“就是给咱们的产品起个名字,设计统一的包装。”江桃解释道,“比如红山椒、川香花椒这样的品牌名,让顾客一看到就知道是咱们的优质产品。”
江父眼睛一亮:“这主意好!就像茅台酒、龙井茶那样?”
“对!”江桃兴奋地点头,“有了品牌,我们就能卖更好的价钱,乡亲们收入也能提高。”
江母担忧地问:“那得花不少钱吧?”
“前期投入是需要的。”江桃承认,“但我算过了,只要销量上去,很快就能回本。”
四人一直讨论到深夜,制定了详细的计划:由村里统一采购优质种苗,农技站提供技术指导,江桃负责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。运输方面,除了继续与县运输公司合作,还计划培养村里的年轻人组建运输队,专门负责短途集货。
一周后,当江桃再次踏上回沪市的火车时,行李中多了几份重要的文件——新拟定的合作协议、质检标准和“红山椒”品牌的初步设计方案。父亲坚持送她到车站,临别时塞给她一个鼓鼓的信封。
“爸,这是……”
“村里人凑的。”江父眼中闪着自豪的光,“大家听说你要创品牌,都愿意出份力。不多,但是个心意。”
江桃捏着信封,喉咙发紧。这里装的不仅是钱,更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期待。
回到沪市后,江桃立刻着手两件事:一是联系包装厂设计制作“红山椒”品牌的统一包装;二是在南京路百货公司租了一个小柜台,专门销售来自家乡的优质调料。
起初并不顺利。百货公司的采购主任对“红山椒”将信将疑:“渝市调料沪市到处都有卖,你的有什么特别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