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6章 分摊权力(1/2)
朱吾适的想法很简单,锦衣卫在暗,平时就负责到处收集情报。
哪个官员贪污了,哪个官员草菅人命了。
然后这些情报汇总一下,一份送给皇帝,一份就送到新成立的这个部门。
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在明,负责去调查,搜集证据,确定罪行,就跟现代的纪委一样。
想要让百姓直接去举报,其实不是特别的现实。
自古民不与官斗,尤其是封建社会,有几个百姓真的敢举报当官的呢。
那就借着锦衣卫的手举报。
锦衣卫不需要有证据,只要听说哪个地方的官员有问题,都可以汇总一下,送到纪委。
然后纪委再去调查是不是真的,如果是真的,那自然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。
这样的话,两个独立的部门,一个负责搜集信息,一个负责核实信息,还能避免滥用职权的事儿发生。
毕竟是人就有私心。
这个事儿其实朱元璋也不是不懂,御史的职责就是风闻奏事。
只不过御史是官员,他们弹劾的也是官员,这里面没有政治斗争存在就有鬼了。
锦衣卫就不同了,锦衣卫可不是正儿八经的文官,文官也看不上锦衣卫。
让他们风闻奏事反而更加公正。
就算不公正,负责去调查的也不是锦衣卫,锦衣卫搜集的信息是否是真的,一查就知道了。
锦衣卫,纪委,再加上御史,三管齐下,就不信文官还能那么猖獗。
但是这也有个问题,纪委现在没法儿成立。
因为之前一直都是举荐制度,新上任的官员都是之前的官员举荐的,都是一伙儿的,怎么可能查得清楚呢。
所以问题又绕回来了。
如何弄一批跟传统读书人不是一路人的官员。
按照传统的科举制度,选出来的官员必然还是那些人,时间长了,文官集团还是一路货色。
如果不从根本对大明现有的社会结构做出改变,那照样是没什么卵用的。
所谓社会结构的改变,就是模糊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。
读书人依旧可以是受人尊敬的,但是他们不应该跟其他阶层差距太大。
如何拉近四个阶层的差距,很简单,农工商阶层也有机会当官。
这样的话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。
但是让农工商参加科举也是不现实的。
首先竞争不过读书人,毕竟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,底蕴深厚。
其次,读书人不乐意,要知道大明掌控话语权的可是读书人。
常言道书生造反,十年不成。
书生虽然在造反方面不是好手,但是论对国家的破坏力,他们是首屈一指的。
这就是朱吾适为什么要搞职业技术学院。
“职业技术学院的任务就是培养各个行业的人才,但是这些人才培养出来怎么用,还要看你的。”
朱元璋不解地说道。
“看咱的?那咱该怎么做?”
朱吾适喝了一口茶喝。
“你不是不喜欢手下的权利太重嘛,干脆在六部之外再多成立几个部门。
或者说,把六部的权利再细分一下。
例如修路,咱们已经可以修出水泥路了,未来铁路也会越来越多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