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5章 平衡之道(2/2)
反正就是增加一些武将的地位,让他们可以跟文官抗衡。
而且还是那种几百年后依旧能抗衡文官的地位。
而不是没有了战争武将就不重要了,没有话语权了。
这个我还没想到好办法。
另外就是给文官内部制造对立,防止他们铁板一块。
首先就是出身问题,传统读书人出身很固定,大部分都是世家大族,书香门第,极少部分出身寒门。就算是出身寒门,一般也会拜师什么的,最后大家还是自已人。
我现在主要想的就是这方面的事。
目前来说,我的想法是,士农工商都可以当官。
这些阶级天然就不是一路人,他们同朝为官,肯定是有不同的政治诉求,那就必然做不到铁板一块。”
朱元璋稍微一思考,就明白了朱吾适的意思。
人性是不可逆的,现在的读书人是既得利益者,贸然动他们的利益,反弹太厉害了,大明不一定承受得住。
所以科举改革不能太冒进。
限制一个人最好的办法,就是给他找一个对手。
就像自已,因为有陈友谅,张士诚等人在旁边虎视眈眈,所以一刻都不敢松懈。
因为要靠着手下的人打仗,所以对手下也非常的优待。
很多时候喝多了甚至跟将领们称兄道弟的。
可是等到敌人被消灭了,谁还敢跟自已称兄道弟的。
只要不让文官一家独大,他们就不敢做得太过分。
作为皇帝,就可以起到居中调节的作用。
“没想到贤弟你还深谙平衡之道啊。”
朱吾适毫不在意地摆摆手。
“多看点儿电视剧小说啥的,是个人都知道了。
最能制衡文官的,那自然就是武将了。
但是有个最大的问题,如果不解决,那武将也制衡不了文官多久。
就是武将地位的降低。
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。
打仗的时候,文官的作用没有武将大,所以武将的地位往往比文官要高。
可是等到没有敌人了,国家进入平稳发展阶段,武将的作用大大降低,文官的地位开始凸显。
大宋武将地位低,岳飞那样的大元帅在朝堂上都没有太多的话语权。
大明如果不能吸取教训,未来必然会重蹈覆辙的。
和平年代,武将地位下降是必然的,那么想要制衡文官,就不能全靠武将了。
首先是制度上,监察百官的部门必然要有,还不能只有一个。
御史大夫监察百官,但是御史也是文官,说不定就会沆瀣一气,所以锦衣卫肯定是不能没有的。
要我说干脆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,尽量用一些没有背景的人。
这个部门的职责就是,接受对官员的举报,然后负责调查。
至于谁来举报,肯定不能光指望百姓,这个时候锦衣卫就派上用场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