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把脑袋提着回话,可有人硬要扣帽子(1/2)
领导,要问什么直接问吧,我肯定如实回答。”
赵全军神色坦然,他知道对方要从自己身上挖出点真东西,于是挺直了腰板,摆正了姿态。
庞立明微微眯起眼睛,眼神中透着审视,他早就准备好了问题。
“我今天到你们这里,完全看不到养鹿厂有什么可复制的地方。”
庞立明眉头微皱,语气严肃。
“听说你之前找市里调研组,让他们支持你。”
他的目光紧紧盯着赵全军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。
“你有没有想过,国家的计划都是一定的,不会有什么改变,你想要把鹿制品卖出去,国营鹿厂的效益就会受到损失。”
“我跟你透个底,就目前而言,马蹄屯养鹿厂很难作为试点来获取政策支持。”
跟实在人说话就是这样的。
他不会跟你开玩笑,板着脸,神情严肃,但也不会跟你瞎扯其他东西。
赵全军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真诚的笑容,他喜欢和这种人打交道,因为他们不会扭曲赵全军的观点,他们只会把赵全军的想法完完本本地写在调研报告上。
“庞组长应该知道我之前说过的龙国特色这句话。”
赵全军因为要回答的话也都是心里话,所以他根本没有犹豫。
“既然市场经济可以改成有龙国特色的市场经济,那为什么养殖厂不能改成有各地特色的养殖厂呢。”
“我在马蹄屯养鹿,如果我成功了,就一定要在全国推广?”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。”
“我在兴安养梅花鹿,西北可以养牛羊,南边可以养鸡鸭养鱼。”
“我们要推广的是养鹿厂这种模式,让村民都能参与进来,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。”
赵全军仿佛在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。
庞立明微微低头,琢磨着赵全军的话,他想了想,眉头紧锁,找不到什么角度去反驳。
就像赵全军说的那样。
如果在马蹄屯搞试点,将来推广的不会是养鹿经验,而是这个养鹿厂让全体村民分钱的模式,让农民除了种地以外,还能发挥余热。
以前东北的农民是种完了地,要去修水库修路,干各种事情。
然后拿到的工分,分的还是种完地得到的钱以及国家的补助金。
假设这些钱一共是一万块,那一万点工分,每个工分能分一块钱。
大家去修路修水库了,最后年底一看,一万点工分变成了两万点工分,可钱还是那么多。
这一点工分,就变成了五毛。
大家多出了劳动力,可分的钱却和以前一样多。
这并不符合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。
庞立明微微皱眉,轻轻叹了口气,心中暗自思索着其中的道理。
现在赵全军搞了养鹿厂,大家每家都可以派出人来到养鹿厂劳动,等到年底分红的时候,一万块就变成了两万块,哪怕大家的工分依然从一万点变成了两万点。
但工分的价值没有变,大家获得工分还变多了,收入自然而然就提高了。
赵全军眼睛发亮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,他要推广的就是这个。
他要搞的这,也不是包产到户。
真要找个例子对比一下,赵全军以后的想法是把马蹄屯发展成南街村那个模式。
说白了,就是给大家创收。
“那第二点,你怎么解释呢,你养了鹿,国营鹿厂就要少养,其他厂子的效益怎么办?”
庞立明抬起头,目光中带着一丝质疑。
庞立明算是认同了赵全军的第一段解释。
不过龙国是一个庞大的集体,国家是不会允许马蹄屯富了,其他人穷了的这种模式。
某个个体富了,别的个体穷了,贫富差距拉大,这不是社会主义。
庞立明眉头紧锁,神情严肃。
“庞组长,你这话不应该问我,而是应该问上面的那些领导。”
赵全军微微扬起下巴,照实说道。
“想要让大家的利益都不受损,想要实现共同致富,无非两个手段,拉高内需,加大出口。”
“内需是我无法改变的,这要让上面领导开会解决,我自己想办法把鹿肉拉到香江去卖,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吧。”
赵全军目光直视庞立明,眼神中透着无畏。
赵全军这几句话说得比较直接。
他冒着被抓进牢里去的风险,比较隐晦地提到了内需。
说到这儿,庞立明脸色微微一变,便不打算往下问了,再问下去,他怕他忍不住打电话叫公安来把赵全军拉去查一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