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1章 孔明灯(1/2)
孔明灯,就是热气球。
自从研发出来“风雷动”后,朱祁钰灵机一闪,注意到一个关键词。
“风”。
于是,脑海中自动浮现出来热气球。
热气球的科学原理很简单,不如说是扩大版孔明灯。
当热空气密度小于外部冷空气,产生浮力,即热胀冷缩。
然后,摆在朱祁钰面前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该使用什么材料,制作气囊?
在现代,热气球的气囊通常是由耐热尼龙或聚酯纤维制成,显然,这些材料在古代无法复刻。
为此,他特意前往工部,咨询那群能工巧匠,什么材料既能防火,质量较轻,还能一定程度上隔绝空气的?
很快有人回答道:“陛下,虽然俺听不懂什么耐热性、轻质高强、气密性、耐久性这些词汇,但是俺觉得,火浣布应该可以一试。”
“火浣布”,就是石棉,“汉世,西域旧献此布(指火浣布)”。
到了明朝时期,火浣布已经不需要进口了,早已掌握了制作工艺,从石棉矿中提取絮状石棉,编织成布。
解决了气囊问题,还有燃料问题。
肯定是不能用柴火的,估计烧光了都无法提供足以升空的热气。
在现代,朱祁钰还真的玩过热气球,他庆幸自已生在富贵之家,才能有那么多机会可以尝试到各种新奇百怪的东西。
哪怕最便宜的热气球飞行,也要100-150美刀一次。
他记得,现代热气球的常见燃料,有丙烷、液化石油气、天然气等。
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,都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。
而关于石油,早在宋朝,华夏人便已发现并记载。
所需材料已经准备就绪,接下来便是进入试验阶段。
朱祁钰习惯性的找到赵泽坤,将方案和图纸交给他,让他去完成任务。
.......
经过两个半月的漫长时间,热气球终于要问世。
第二天,朱祁钰让工部将热气球样品带入皇宫。
当他开完早朝,来到午门后的大广场时,看见有二十个宦官,咬紧牙关的正在用力拉扯着绳索。
如果松手的话,热气球就会升空。
显而易见,赵泽坤成功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