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1章 搞不明白的地方(1/1)
老亨利身为英村老牌贵族,骨子里透着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绅士风度。此刻这番话说得轻描淡写,带着几分英伦式的从容写意。
杨晓帆听了,嘴角忍不住牵起一抹苦涩的笑。这施加过来的压力,实在是有些太大了,太沉甸甸了。
要知道,眼下亨利这1000万英镑的投资,折算成人民币足有1.24亿之多。
若是这笔投资真因为这点波折就黄了,泡汤了,那对部里造成的影响,简直不堪设想——无论是经济层面的损失,还是对外合作信誉的折损,都难以估量。
尤其眼下,正值东方明珠港城即将回归祖国的关键时期,这笔来自英村的投资,不光能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收益,更有着非同凡响的政治意义。
可以说是一次破冰之旅、合作之翼,其背后蕴含的象征价值难以估量。
其实在此之前,部里和华夏石油那边,态度已经有所松动,基本算是做出了妥协,不再坚持之前那么高的股份比例,只是还有些想法和要求,想再沟通协调一番。
可谁也没承想,英村贸易团竟是如此干脆,直接就中止了谈判。
这一下,所有的压力瞬间都转嫁到了华夏这边。部里和华夏石油只能一个劲地给正和省施压,催着他们务必全力跟贸易团协商,想尽一切办法让项目顺利推进下去,不能出半点岔子。
但张青山心里门儿清,要想提高协商效率,保证最终效果,这中间的协调润滑工作,非得等杨晓帆这个绝对的中间人出面不可。
当杨晓帆从张青山口中,听完部里和华夏石油那番想法后,都有些哭笑不得。
这么大的一个单位,行事竟也如此这样,至于吗?
可他转念一想前世原本后续的种种情形,或许,还真就至于如此。这个年代,真是处处不易。
“亨利先生,您也瞧见了,如今华夏发展得势头正猛,日新月异,对于石油的需求,也是一天比一天大。但受限于种种客观原因,石油进口指标一直相对紧张。所以,他们一听说我们有这样的操作,确实是动心了。”杨晓帆斟酌着开口解释。
老亨利对前面的内容十分认可,不住点头,可听到后面就有些迷糊了,眉头微蹙:“石油?这东西,难道不是有钱就能买吗?咱们不是已经在中东顺利购得了,而且油轮早就启程,正在运往华夏的途中了?”
这确实是按照杨晓帆原定的计划在推进——这边英华双方紧锣密鼓地进行谈判,而亨利旗下的远洋运输公司,早已在中东完成了石油采购,眼下那几艘巨轮正劈波斩浪,朝着华夏而来。
这一点,正是亨利搞不明白的地方。
对于英村的商人而言,只要手里有英镑,自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随意购买石油,畅通无阻。
可对于当时的华夏来说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——不但国家的外汇额度捉襟见肘,每一分都要用在刀刃上,而且石油购买的审核流程格外严格,进口数量更是有着严格的控制和限制,想多买一些都非常困难。